发布日期:2025-08-07 14:22 点击次数:98
图片
文 / 子玉
人生的本质就是一次次选择的合集,人最重要的能力就是在面对多选题时做选择的能力,只有将路选对了,努力的作用才会不断被放大。比如赵匡胤的人生,正是因为他跟对了人,所以才会通过努力积累了通往帝位的势能,进而接住王炸人生。
赵匡胤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是,他辗转选择了跟随镇守邺都的郭威,因为郭威当时是以后汉王朝枢密使的身份坐镇地方,且掌握着一定数量的禁军,是一个足以左右天下局势的关键人物。
由于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时任护圣军都指挥使,在禁军中有一定的人脉,再加上赵匡胤个人的素质也比较突出,所以在跟随郭威之后,赵匡胤的仕途也是比较顺利,先是为军中小校,很快又成为禁军的下级军官。
不久,后汉王朝就发生了皇帝刘承祐发动兵变诛杀权臣史弘肇、杨邠和王章等人的事件,郭威作为枢密使也被波及到,最终为了解决生存问题而选择起兵,并顺利攻进了汴梁城,掌控了朝局。
完了又是郭威黄袍加身建立后周王朝的剧情。在这个过程中,赵匡胤虽然级别不高,但作为参与者,从龙之功也注定他之后的人生绝对不会太差。
最重要的是,赵匡胤亲眼目睹了郭威黄袍加身的完整剧情,理解了政治的深层逻辑,为什么他后来发动的陈桥兵变也是黄袍加身的剧本,根源就在于这段特殊的经历。
人的生存经验不是想出来的,而是在见证了一系列现实的应用场景有了足够的阅历之后总结出来的,现实、现场永远是最好的老师。
郭威称帝之后,赵匡胤被提拔为禁军的“东西班行首”,属于充当皇帝宿卫的“班直”中的一支,负责保护皇帝的安全,地位十分重要。在这个职位上,赵匡胤吃到的最大红利就是,他可以亲眼观察郭威是如何处理朝政驾驭乱世的局面的,就如韩信当年在项羽身边学习项羽的一手军事经验一样。
这一点对赵匡胤很重要,因为,郭威和唐明宗李嗣源一样,属于在五代的乱世中有所作为的皇帝,赵匡胤从郭威身上可以直接获取天下由乱到治的一手经验。
总结起来就是,赵匡胤通过选择跟随郭威不仅获得了地位的提升,更获取了一手的政治经验,这两者对他同样重要,因为,没有地位的提升人就没有用武之地,有了用武之地缺乏经验也是硬伤。就像隋末的宇文化及,在篡位之后是手忙脚乱,根本就不能驾驭皇帝这个角色。
赵匡胤人生的第二个重要选择是跟随了郭威的养子柴荣。后周广顺三年(953)初,郭威封养子柴荣为晋王,任命为开封府尹,按照五代亲王尹京的惯例郭威实际上是确立了柴荣作为储君的地位。
至于郭威为何选择养子原因大家也都知道,他的儿子都被刘承祐给杀了,不得不打养子这张牌。而赵匡胤也在这个时候进入了开封府,任开封府马直军使一职。
由于柴荣是被作为储君培养的,所以自然也会打造忠于自己的军政班底,赵匡胤就是被柴荣看好而吸收进来的。在柴荣的幕府,赵匡胤不仅可以和那些文武精英学习经验,更能积累人脉,夯实他的地位。
只能说,圈子、环境就是人生的杠杆,可以无限拔高人生的上限。
这次选择给赵匡胤所带来的最大红利就是,在柴荣登基之后,他有了发挥自身才能的舞台,因为,柴荣也和五代的帝王一样,出于稳固帝位的需求而选择重用自己之前在藩府时的旧人。
很快,赵匡胤就等来了展示自己的机会。后周显德元年(954)二月,北汉皇帝刘崇紧抓后周国丧的机会联合契丹发动南侵,周世宗为了应对危局也选择亲征,而赵匡胤当时就是以柴荣账下亲兵副将的身份率领二千马军负责护驾的重任的。
由于此时的禁军纪律松散,加上柴荣根基又不强,所以就发生了右路军主将樊爱能和何徽临阵脱逃的事,导致周军面临全线崩溃的恶劣局面。在生存危机面前,柴荣选择了亲自冲锋,而赵匡胤也选择跟随柴荣的脚步,大喊道:“今皇上处境危急,正是我辈效命之时。”
图片
当时大概就是这样的场景
图源/剧照
当时,不管是柴荣还是赵匡胤其实都没有什么战争经验,只能凭借一腔热情和勇气来决定战争的走向,而正是这份勇气却瞬间点燃了周军的斗志,很快就改变了战场局势,周军大败汉军,甚至还乘胜一度推进到了太原城下。
高平之战结束之后,柴荣成功稳固了其帝位,赵匡胤也因为在战场上的突出表现而受到皇帝的关注,被破格提拔为殿前都虞侯,领严州刺史,不久又升为永州防御使,正式成为禁军的高级将领。
除了地位的提升和皇帝的关注,赵匡胤凭借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还受到了其他禁军将领和地方节度使的认可,这一点对于赵匡胤也是非常重要,因为,任何一个人想要成事都必须有支持他的人。
可以说,凭借在高平之战中的出彩表现,赵匡胤已经完成了其在后周政治江湖中的原始积累,为之后的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此,有关学者就表示:“太祖皇帝自此肇基皇业。”
由于禁军在高平之战中的表现实在让世宗(柴荣)失望,所以在处理了樊爱能和何徽等侍卫司的将校七十余人之后,世宗就决定,整顿侍卫司、扩充殿前诸班的规模,在对侍卫司进行优化的同时将殿前诸班打造为一支和侍卫司同等规模的部队,而承担此项重任的人就是赵匡胤。
在经过赵匡胤的打造、优化之后,禁军的面貌是大为改观,“由是士卒精强,近代无比,征伐四方,所向皆捷,选练之力也”。显德三年(956),随着张永德被任命为殿前都点检,殿前诸班正式升级为和侍卫司平行的级别——殿前司,同属于禁军系统。
由于殿前司主要是赵匡胤负责打造的,所以他和殿前司将士的粘性必然就很强,再加上朝廷禁军在整体实力上已经强于地方军队,所以赵匡胤在无形中已经具备了左右历史的实力。
还有,我们不知道当时的赵匡胤到底是受江湖风气的影响还是别有用心,总之他在禁军系统是大力经营,编织属于自己的人脉网络,发展了所谓的“义社十兄弟”,其成员包括,李继勋、石守信、王审琦、韩重赟等人。
由于这些人都在禁军系统任职,所以其形成的合力就是一股强大的势能,也只有周世宗这样的雄主才能驾驭,一旦朝堂上失去雄主坐镇,那么王朝的话语权就会转移到这帮人手中,赵匡胤后来能够发动陈桥兵变的底层逻辑就在于此。
除了这些重要将领,赵匡胤还将禁军中的许多基层军官发展为自己的亲信,比如,杨信、李怀忠、崔翰、张琼等人。
对此,史学家就表示:“(太祖)掌军政凡六年,士卒服其恩威...人望固已归之。”
这是赵匡胤在人脉层面的原始积累。
但是呢,仅仅是具备地位和人脉优势还远远不能将赵匡胤送上“导演”的位置,乱世中最重要的还是军功,只有军功才能塑造、强化个人威望,而历史也很快给了赵匡胤机会。
显德二年(955)十一月,世宗正式决定发动南征,进攻南唐。此次南征,赵匡胤第一次作为独当一面的指挥官独立作战,率兵负责攻占涡口等要塞,而赵匡胤也凭借个人能力拿到了攻占涡口的结果,全歼守敌万余人,缴获战舰五十余艘。
在接下来进攻滁州的过程中赵匡胤更是发挥个人勇武于乱军中擒获了敌方大将皇甫晖。作为南唐的一员猛将,皇甫晖都被赵匡胤的武勇震撼到了,事后他曾如此感慨:“我自贝州卒伍起兵...前后南北二朝,大小数十战,未尝败。而今日见擒于赵某者,乃天赞赵某(赵匡胤),岂臣所能及!”
对于赵匡胤麾下将士,皇甫晖也是盛赞,表示:“臣向日屡与契丹战,未尝见兵精如此。”
可见,南征不管是对于赵匡胤本人还是对于他所打造的禁军都是一次实战测试。
此次南征赵匡胤拔下滁州这颗钉子对于周军的作用非常重要,因为此举不仅中断了南唐增援寿州的道路,还打通了周军用兵金陵的通道,意义重大。
在接下来的六合之战中,赵匡胤又重创唐军齐王李景达所率领的南唐精锐。完了周军在撤军时,赵匡胤又主动承担起了殿后的重任。
战后,赵匡胤以军功升任殿前都指挥使,官拜定国军节度使。
显德四年(957),世宗二征南唐,赵匡胤再次立功,战后被晋升为义成节度使、检校太保,仍担任殿前都指挥使。
当年年底,世宗又对南唐发动第三次军事进攻,此战,赵匡胤作为先锋,先破唐军于洞口,斩首五千级,俘虏二千余人,俘获战船三百艘,顺利拿下了濠、泗,接着又连下楚、海、扬、泰等州。次年(958)春,赵匡胤甚至曾一度登上长江南岸,焚烧了南唐军营的栅栏,这是五代以来中原王朝第一个领兵登上长江南岸作战的将领,属于必然上热搜、被偶像化的那种。
最终,南唐面对周军的凌厉攻势只能求和,开出了将江淮间十四州共计六十四县的富庶地带割给后周的条件。
此战,后周不仅实现了拓地的战略目标,极大消耗了南唐的精锐,更是拿到了一统天下的主动权。在这个过程中,周世宗的雄才固然重要,但赵匡胤的武勇也同样重要,这是一个君臣配合丝滑所拿到的系统性结果。
图片
周世宗是五代第一雄主
图源/剧照
三征南唐,赵匡胤不仅积累了军功,塑造了自己在军中的绝对威望,更是成长为一名真正的将军。当然,赵匡胤对于一统天下这件事也必然有了自己的思考。
多年之后赵匡胤必然会如此想,原来他当年那么拼也是在为自己打天下呀。
对此,宋朝人就认为太祖的王业就是由三征南唐的功业转化而来的,表示:“太祖历试于周,功业自此而成,王业自此而始。”宋真宗后来还特意在滁州修建了一座庙宇,将殿名定为“端命”。三征南唐的军功对于赵匡胤个人的意义之重大由此可见。
只能说,人生从来就没有白走的路,不是得到,就是学到,两样兼得也是常有的事。
总结一下,赵匡胤的能力确实重要,但其所拿到的结果是建立在两次重要的人生选择之上的,所谓的选择就是杠杆,将他的努力无限放大,使其能不断拿到更好的牌,最终具备了左右天下局势的势能。
如此来看,如何选择就是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个体之后的所有努力都是在做乘法,而不是加法。
因此,提升认知、升维对于一个人才是最重要的。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赞”。谢谢!
/
推荐阅读:
前秦之亡,大体如此
元朝之亡,大体如此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